回家
放学了,除了住校的孩子,剩下的就要回家。
家在山上,山很高,路很长,路面差,很难走。
家在山上,家里很穷,没有厕所,缺少桌椅,家长也不舍开灯。
即便是山再高,路再难走,家再穷,他们还是要回家,回家睡觉,回家吃饭。虽然父母也许一年也见不到几次,家里也没有课桌,没有日光灯,没有电子白板,没有老师,他们也只能回家。
可有谁问过,走读的孩子们真的喜欢回家吗?
其实大部分住在山上的孩子,大都不喜欢放学回家。因为住在学校就不用每天顶着阴晴雨雪走山路,因为学校里有同学可以一起玩,有老师可以回答作业上的问题,有口味营养还算可以的营养餐,有明亮的教室可以晚自习,有热水器可以打水洗脸脚。孩子们对住校生活如此喜欢,以至于对住校的孩子最大的惩罚便是让他们不能再住校。可是我们没办法让他们都住下来,因为我们的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
当接到“扶贫先扶智”这个命题的时候,我很迷茫,因为这个题目来的太大,大到不知道如何回答。我们尽我们的能力为各地的学校投入,捐书、捐教具、志愿支教,到底是能从什么方面帮到他们,我也没有找到答案。
后来我想明白了,只要让孩子们喜欢上学,很多付出就有了意义。
学校有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喜欢上学习的过程,对知识产生兴趣;学生们就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看书,不用一到天黑就要去睡觉;学校有更好的用餐环境,学生们便可以吃的更多更好;学校有了更大的宿舍,更多的孩子们就能留下来享受快乐而充实的校园生活。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的“家”,这就是我为“扶智”找到的答案,所以我们对学校的投入还可以更多,校园中的生活还可以变得更美好。
上学就是“回家”,这是我想看到的山村小学的未来。
(作者:郑奋 致公党福建省直二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