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忆自心底涌。
在张老仙逝一个多月的7月21日,来自海峡两岸的108位茶人相聚在武夷山市茶场(原崇安茶场)——张老工作与生活过4次、前后达13年的地方,举行“张天福追思茶会”,共同追忆他对中国茶发展作出的贡献。
张老最惦记的武夷山市茶场,与他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情缘?
“茶寿”老人,遗物捐赠武夷
2017年6月4日上午9时22分,茶界“泰斗”张天福因年事已高在福州仙逝,享年108岁。这一日,离张老入院治疗刚好108天。
3月16日,武夷山市茶场场长杨洪辉陪同武夷山市市长林旭阳到省立医院探望老人。老人双眼紧闭,但听到林旭阳介绍武夷茶博馆的筹建情况时却睁开双眼,扫看着眼前的设计图纸。当时,杨洪辉便有不详的预感。惊闻噩耗,第23任场长的他还是难以接受茶场创办者即首任场长张天福永别的事实。
杨洪辉立即向时任武夷山市委书记马必钢、市长林旭阳汇报,两位领导当即指示茶博馆项目挂点领导罗建斌等人赶往福州吊唁,协助处理相关后事。第二天,马必钢前往福州代表武夷山人民表达对张老的哀悼。
遵照张老不开追悼会的遗嘱,6月6日进行了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许多武夷山茶人自发赶到殡仪馆,目送张老最后一程。罗建斌等人一直陪伴着张老家人,直至遗体火化,骨灰安葬。
7日一早,张老家人告诉还在福州的杨洪辉,张老生前表示将遗物捐献给武夷山市。遗物中,珍藏着张老的字画书信、照片音像、荣誉证书、生活用品等四大类705件。9日始,遗物分三批运抵武夷山市茶场。
在108载的人生旅程中,前后13年,张天福四进四出同一地方,这个奇迹就诞生在武夷山市茶场。探究他与茶场的过往,是中国近现代茶业工业文明进程的一部历史,而张天福是这部史书中的最好见证者。他用自然之叶写出一个大大的生命“茶”字,也活出“如茶人生”。
一进武夷:奉命“逃难” ,创建茶场前身
张天福出生于福州名医世家,独子。父母希望他继承祖业,而张天福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他认为中国数千年以农为本,立志要走农业救国的道路。
抗战爆发,张天福接到将福安茶业改良场迁往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命令后,带着主要人员、图书档案、研究仪器等,转移驻扎到崇安赤石,成立福建省农业改进处茶业改良场,担任场长。从此,近代中国的茶叶科技开发工作就在武夷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逃难,极苦!”说起1938年7月第一次到崇安,张天福以“逃难”谓之。那时的崇安山高路险,但却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初来乍到,张天福一行深切感受到山里人的纯朴热情。他兴奋于武夷茶的生长环境和优良品质,将在福安创办茶叶改良场积累的经验投入到新的茶叶改良场的建设中,买地、租楼、建厂房,进行茶叶的栽培、研究、制作。这,便是武夷山市茶场的前身。
1939年5月,张天福作为全国茶界唯一代表,前往重庆参加全国生产会议。哪想到,此去便被留在当时的中央农业实验所,被派往西南各省考察,为“中央茶叶实验场”选址。
二进武夷:临危受命,发明机械制茶
张老说:“再迟一小时,我就是重庆人了。”
1939年11月,正在重庆筹办“中央茶叶实验场”的张天福,被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特派的徐学禹给“抢”回来了。徐学禹劝张天福:“省政府与中国茶叶总公司在崇安县合办福建示范茶厂,请你当厂长。每月工资300块大洋,开办费100万元,小汽车就在门口。这可是福建省开到重庆的第一辆小车,明天就走吧!”
经过一晚的思想斗争,张天福选择回福建。但到南昌时,江西省政府的一位官员拦住汽车,交给他时任农业部顾问邹秉文的电报。邹秉文是农学家,“谨恳”他返回重庆筹办“中央茶叶试验场”。可见,年纪轻轻的张天福在全国茶界已崭露头角。
临危受命赴任崇安是1940年1月。张天福将茶业改良场并入示范茶厂,总厂设在赤石,下设福安、福鼎白琳两个分厂,政和、星村、武夷三个直属制茶所,开垦4000多亩茶园,搜集培育新品种44个,开展茶树品种、栽培和岩茶含氟量等研究。总厂下设2个茶区、一个畜牧场和一座锯木厂,采取“以副养茶”模式。福州设接洽处,负责茶叶的推销与采购。办起了崇安县立初级茶叶职业学校,实现“建教合一”。
为挽救正山小种制作技术,张天福带着助手和一担银元作为生产贷款,翻山越岭前往桐木村考察,发现正山小种的生产状况“奄奄一息”。张天福便组织茶农成立三个茶叶生产合作社,示范茶厂给予信用、开山和下山三种贷款。至今,桐木村茶农还感叹:如果没有张老的扶持,也许正山小种已成为文献资料上的一个名称。
在张天福的全力打造下,示范茶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集茶叶科研、教育、推广、销售相结合的一条龙茶厂。这在中国茶区中为首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那时,中国的制茶方式是用脚揉茶,还被日本媒体取笑。如何设计一种造价便宜、操作简便、农民用得起的做茶机,张天福不断地进行推敲、实验和修改,于1941年发明出单桶圆形揉茶机,每台成本仅50元,取名“九一八揉茶机”。揉茶机的发明,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
1942年8月,因福建示范茶厂各方面条件优越,基础好,国民政府财政部贸委会在崇安成立“中央茶叶研究所”,将设在衢州的“中国茶叶研究所”和福建示范茶厂并入其中,由吴觉农任所长。
三进武夷:重掌场印,挽救濒危茶业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还在任教的张天福收到时任农业部部长周贻春的信,请他回崇安接收吴觉农主持的“中央茶叶研究所”,改名为“中央农业实验所崇安茶业实验场”,担任场长。这次重返时隔三年。
重掌场印的张天福,看着因抗战而受创的茶场一片凋零,伤心极了。本就抱着以茶救国信念的张天福,迅速地擦干眼泪投入工作中。在极为困难的日子里,他仍致力于岩茶生产,同时开展茶叶科研实验,编写简报,改造低产茶园。在《关于福建省茶叶科研机构和茶业职业教育的历史资料》一书中,他详细记录了在崇安是如何开展茶叶研究、生产、教育的,让濒临消亡的武夷茶得以延续传承。
1949年5月9日,崇安解放。张天福在第一时间将茶场移交给县政府,归省政府实业厅管理。9月,他被任命为崇安茶厂厂长。1950年1月,调回福州筹建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分公司。
这一次,张天福在武夷山头尾工作了6年。期间,他结婚生子。前妻吴端宜于1948年辞去协和护士学校校长职务,跟随他到崇安当场医。
四进武夷:劳动改造,感受患难恩情
8年之后的1959年,戴着“右派分子”帽子的张天福下放到崇安茶场“劳动改造”。看到张天福“回家”,职工们奔走相告,纷纷涌到场部来看他:
“张厂长,有什么困难,我们解决。”
“我不是厂长了。”
“那就叫老厂长吧。”
职工们的热情和关怀,让张天福忘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反而感谢组织将他下放到崇安茶场,因为这里是茶的“乐园”。本就追求以身许茶的他,没有灰心失志。他说,如果没有茶,生命就失去意义。白天,他与职工们一块劳动;晚上,职工们挤到他的宿舍,请教老厂长制茶过程中的问题。
张天福因“祸”得福地在崇安茶场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那时,他微薄的工资只能供自己的生活费,可还要省出粮票寄回家。职工们纷纷伸出援手,送粮米送番薯。张天福没有挨饿,每餐有一碗饭、一条薯,填饱肚子。茶场还能在附近的军用机场服务部买到牛油罐头,偶尔享受到牛油涂番薯的美餐。张老说:“这里竟然没有自然灾害,粮食自给,还有剩余,这是罕见的奇迹。”
绝处逢生的张天福,深切感受到茶场职工的患难恩情,这也奠定了他与武夷山难以割舍的情缘。在以后的岁月中,享誉全国茶界的张天福一直在为发展武夷茶、弘扬武夷茶文化而努力:或亲临武夷,或鸿雁嘱告,推动机械化、程控化制作乌龙茶,研究出表土回沟条垦法茶园管理技术,呼吁保留正山小种红茶生产……
每每有武夷山人到福州看他,张天福都非常高兴,早早地穿戴整齐坐在客厅等候。武夷山茶人黄贤庚撰文回忆,张老曾题写“乌龙茶故乡武夷山”,足见他的一片深情。
绝笔之墨,献予茶博馆
2017年2月4日,张天福生病入院治疗的前几天,在家中为武夷山写下绝笔之作——“中国武夷茶博物馆,张天福一〇八岁”。
有人说,绝笔之作是艺术家向即将离去的生存空间发出的最真实的心灵告白。张天福把绝笔之作献给武夷山和武夷茶,其情其意,其期其愿,令人动容,让人落泪。
或许是“回家”的召唤,2016年11月18日,107岁的张天福在第十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期间,在妻子张晓红的陪同下,回到了崇安茶场。他看老厂房,看用过的办公桌椅,看自己发明的第一台揉茶机,还与部分干部职工合影,希望大家把这里保护好。这是时隔8年后,老人最后一次的武夷之行。
对茶,张天福是温柔的,就像他的茶礼“俭、清、和、静”。
对武夷山,张天福是最忆的,就像他对建武夷茶博馆的执念。
2015年3月,106岁的张天福在福州家中向笔者表达了两个愿望:一是希望大家努力把武夷山发展好,二是在武夷山建茶博馆。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武夷山老茶人和政协委员越发关注茶场老厂房的历史价值。2014年,武夷山市政协将委员提交的保护茶叶总厂提案作为重点提案,呼吁将老厂房作为近现代我国茶业工业文明的基地加以保护、传承、弘扬,并建成武夷茶博馆。省农业厅农垦处徐飚与张老保持长期交往,他说:“在全国像茶叶总厂能够体现见证我国茶业发展历程的建筑,已荡然无存。其历史价值不可复制!”
武夷山市不断派人与张老对接,听取他对建设茶博馆的建议;派出媒体记者、政协委员前往张老家中,记录整理文字、文史、影像资料;积极开展厂房的修缮、文物的收集、项目的策划等工作。
今年2月,茶博馆项目列入武夷山市“百日攻坚”前期谋划项目,从建设规模、运营模式等全面推进。马必钢书记、林旭阳市长多次进行协调,并派人前往杭州茶博馆、祁红茶博馆考察……
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21日,两岸108位茶人每人带一把壶到现场捐赠,名为“添壶”,寓意“天福”,捐赠给武夷茶博馆建设“添壶”墙。茶人们相信,“张天福追思茶会”只是开始,张老这位茶界传奇人物,已成为武夷山人和茶人们心中最温暖的一杯茶。
(作者金文莲系福建省武夷山市政协副主席 致公党南平市委副主委 电话18960602466)
图1、6:留存下来的老厂房;图2:奠基时的石碑;图3:两岸茶人举行追思茶会;图4、8:张天福生前在武夷山与当地茶农交流(摄影:刘达友);图5、7:整理张老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