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家里年内有时为了周转,找亲朋好友挪了些钱款,每近年关,父亲必是紧巴紧巴备齐了,挨个登门还债道谢。倘有一时还不上的,也事先备点薄礼,毕恭毕敬上门商榷,若对方急需,不可耽搁,那父亲二话不说,拆东墙补西墙也凑足了给人家;若幸而对方不急用,爽快道:“放宽心吧,不着急,担待些时日。过年了,留着给孩子们备个热闹年,老哥信得过你!”那真是个千恩万谢。一方感念着人家的好,一方心中暗暗决意,来年加倍努力,一旦宽裕,立马还上。
年三十晚上,常见父亲在昏黄的灯下,挨着灶台,拿个本子算着、记着。母亲是舒着脸,备着年货,欣欣然道:“说清了、结清了好,轻松过年!”
“债不过年”,就算“债务”一时无法还清,也不可留着“心债”,还不上,一定事先协商,得对方的谅解以求心安。
都清清楚楚了,才可清清爽爽过大年,来年,有个好兆头,有个好开头。
那时,父母还是年轻的夫妻,就是如此朴实地教给年幼的我们,农耕文化的每一种礼仪性的传承。要债的、欠债的都是彬彬有礼,乡里乡亲、亲朋好友,谁也不轻易辜负了那份信任,谁也不轻易破坏了来年无债的愿景。
因对将来的日子如此这般虔诚,来年,果然是更顺畅了,日子,一年年好起来。
原应这样好下去,父母双亲本分而要强,岁月原该山高水长。
却不想,因为车祸,父亲早逝。留下三个在学的孩子,大笔债务,艰难可想而知。母亲硬是扛了下来,并不乞求同情,但凡人家开口讨债,母亲总是想方设法东拼西凑还上,不给人家难为。
而对于那些没开口讨要,帮衬着我们度过最艰难几年的债主,母亲万分感激。有位叔叔在父亲生前,借给我家几万,父亲过世后还让我们欠着三年,那三年,每逢过年,母亲都带着我们到叔叔家拜年,让我们一一当面道谢。
不管那位叔叔一家怎样地客气,我每每,置身于此,如坐针毡,眼泪总在眼眶里打转,知恩感恩的同时,更多是敏感地觉得欠着钱又无能为力的羞耻。那个年纪,体会到欠债的压力,真是人世重负,永远深刻。
虽说早在我工作前,家里所有债务都已还清,我大学勤工俭学也只贴补自己学习所用,母亲并没让我真正还过任何一笔债,但于我心底,却深切体悟欠债的难受,由此,向来不问人借钱。
在为人处世上,更是养成不喜欠人情的秉性。钱好还,债难清,最轻松的活法是不去背负“人情债”。宁可让别人多占着好,只要对方不甚过分,于我,日日都值得一脸喜庆,舒心欢畅如同大年初一。
“无债”是人生大财富。
发表于《泉州晚报》2017年2月16日 清源 五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