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总是有着一种特别的记忆!有些事情即使过去了很久,似乎已经无法找到任何痕迹了,但是只要一走进,眼前就能够慢慢地浮现起当时的情景。即使没有亲历,也一样可以让每一位走近者从流传不息的故事中,再现那时的人与事。
这种感受是我在第一次到福建永春达埔镇采访红色事迹中深刻体会到的。
翻开厚厚的永春革命抗战史,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个部分是介绍达埔镇的,从里面的记载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仅仅一个镇,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烈士的革命干部、战士及群众就有108人,151人被认定为“五老人员”。而更为让人们感到震撼的还有,就在70多年前,这里活跃着一支游击队伍,不仅打响了上世纪30年代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地区空前规模的游击战争,还死死拖住在闽中山区的李延年主力师,不让李延年师到闽西参与围堵,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作出了贡献。
这支队伍就是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这个地方就是达埔镇。
在达埔镇新溪村口,青松翠柏中矗立着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上的八个鎏金大字在夏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站在这里,望着四周连绵的莽莽群山,不禁让人联想起70多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
1930年,安南永德苏区党和革命武装主要创始人、永春达埔人李南金接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开展工作,以达埔为中心,建立党团支部和农会、妇女会、儿童团,并逐步向南安、安溪发展,先后成立了中共安南永特支、中共安南永临时中心县委,使安南永边区连成一片。就这样,一支用火枪、土炮武装起来的游击队伍被迅速组建起来了。他们发动群众打土豪。1932年4月,在毛泽东率中央红军攻克漳州的大好形势下,永春、安溪的游击队整编为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次年5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就是我们习惯称呼的“红二支队”。
红二支队以安南永交界的舟山为腹地,开辟永春猛虎山麓、狮峰山麓游击根据地,在达埔镇建立了赤竹、岱山、圳古、岩山、顶页等18个革命基点村,其中岱山、新溪、圳古发展成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和红二支队的常驻地,播下燎原的革命星星之火,点燃了安南永德地区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里,老一辈革命家方毅、尹利东等都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
从新溪村口的烈士纪念碑往村子走去,有一座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依然屹立的旧房子,墙壁上仍然可见红二支队当时留下的标语。看着眼前那历经岁月沧桑而斑驳的墨迹,我们仿佛看见了当年这支队伍的豪迈气概与铮铮铁骨……
1933年8月25日,安南永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永春苏区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安南永武装斗争、苏维埃政权的策源地和主战场的永春,革命武装不断发展壮大,为安南永苏区的巩固、发展,为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做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1934年,国民党几十万大军云集江西、福建,加紧对中央苏区和两省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为牵制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压力,安南永的革命战争也空前激烈。红二支队、永春特区特务队、赤卫队和各乡、村赤卫队进行了大小近百次战斗,袭击国民党中央军二一一团、一0六团、五一七团、省保安第三团、第九团等,抗击多次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敌人从闽西调来李延年第九师,纠集重兵扑向安南永苏区。“在十多倍于我的重兵围困下,支队作战频繁,死死拖住在闽中山区的李延年主力师,不让李延年师到闽西参与围堵。”时隔30年后的1964年3月的一天,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当年接任红二支队支队长的尹利东回到达埔旧战场的达理桥旁含泪对红二支队的历史作用作了高度评价,正是红二支队为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赢得时机。
在采访中,当地群众告诉我们,在长期的游击战争中,红二支队与达埔老区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
顺着群众手指的方向,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了当时的一幕幕:看到红二支队的战士们走过去,许多群众纷纷到支队那要求参加红军游击队。而在村里,只要游击队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主动让出房间、食物、用具等,并协助买东西,为游击队传递信件等,妇女们一起帮助游击队洗衣服、煮饭,赤卫队、儿童团则争着帮助站岗放哨……
出了村子,继续向南向上走就是安南永交界的舟山了。山势并不陡峭,但在交通不便的当时,却是开展游击战的最佳场所。
位于山上舟山岩的福建永春苏区革命历史陈列馆里,当年保存下来的众多红色遗物静静地躺在陈列柜上, 那每一件都在向人们讲述着那一场场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殊死搏斗。而在红军洞旁,那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站岗的战士,他们不论百天黑夜,始终保持警惕地在观察着远处的任何风吹草动——他们要让指战员在这里得到安全的保护,并及时而又准确地对每一次战斗作出部署。
站在达理桥上,看脚下滔滔的溪水以及远处那巍然屹立的纪念碑,人们相信:历史一定会铭记这段烽火岁月,铭记这些曾为中央红军长征、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牺牲的烈士!